货币政策效果显著 经济结构调整有力


日前出炉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为6.9%。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三季度GDP“破7”已有预期,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仍在聚集,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发展活力有所增强。此外,央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显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利率水平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9月份新增信贷总量和结构均超预期,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回升,主要受益于基建投资加速和房地产市场回暖、投资增加,同时,票据融资大幅下降,显示近期的稳增长政策展现实效。此外,实体经济贷款、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均有所增加,说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需求有所改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季度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显著,一方面通过降准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另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领域新增人民币贷款近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


温彬表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股市、汇市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三季度GDP依然实现了6.9%的增长,超出市场平均预期,反映宏观经济已经企稳。


对于经济层面的积极因素,信贷数据方面也有所反映。票据融资从前几个月的2500亿元左右大幅下降至9月份的284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则从不到300亿元大幅反弹至2169亿元,实体需求和银行风险偏好有所改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3200多亿元,逼近年内最高,一线城市楼市销售火爆是主要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则从前两个月的1100亿元左右大幅上升至3500亿元。


今年以来,央行一直在积极灵活调控市场流动性,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了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包括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多次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开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多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先后8次下行至2.35%,引导市场利率平稳适度下行,促进实际利率维持基本稳定。


此外,央行改进了合意贷款管理,适当调整政策参数,多次实施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金融改革方面,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1.5 倍,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启动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发行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扩大。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目前货币政策正处于从总量转向结构的过渡期,下一步定向调控的思路仍将继续。


“总的调控目的仍然是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并不局限于降准和降息,将注重多重工具与监管政策变化相结合。”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


连平表示,需要关注的是,当前货币政策效果难以促成融资成本持续明显下降的主要障碍,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难以传导到长期融资利率,长期融资供给不足。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既有信贷供给端的因素,也存在由于实体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而导致的企业信贷需求不足的因素。未来进一步大幅、全面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疏通政策传导渠道,按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战略部署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更好地促进中长期融资利率下行,尤其是降低国家大力扶持产业的融资成本。


“在外汇占款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需要新方式。现在主要通过不断降准来供应,除了普降的总量控制外,结构性调整的定向降准能将更多资金引入‘三农’、小微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从而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而PSL、MLF、SLF等一系列创新工具也满足了央行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温彬说。此外,温彬表示,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的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将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