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

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发表谈话指出,“下一步,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谈话观点,既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取向疑虑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国内金融改革应当坚持什么方向提出的指导方针。 


路透社在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问题中说,“过去几个月里,中国经济形势似乎在恶化。许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认为这个目标(指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目标)不太可能实现,这引发了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担忧。”这代表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疑问,即中国经济今年是否能够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否能够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其中包括人民币汇率是否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等。 


对于国际社会的上述疑虑,我们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自6月中旬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一度最大跌幅超过40%,并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有关国际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在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调节股市异常波动的措施之后,国际社会有关机构和人士一度怀疑中国是否能够继续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考虑到这些机构和人士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情况了解并不全面、并不客观,素来抱有悲观论调、看空观点,出现上述疑虑便不难理解。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的有效宏观经济调控和调节措施,使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金融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这应当可以打消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上述疑虑。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面对近期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形势变化,我们陆续出台降准降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市场风险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虽然降至7%以下,但只下降了0.1个百分点,保持在7%左右。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的计划目标,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1.4%,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这些指标充分说明,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然比较平稳,维持在合理区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全年GDP增速达到7%左右还是能够实现的。 


在9月份访美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指出,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不会因为股市波动而改变。中国将继续维持深化改革的坚定承诺,扩大开放程度。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英前夕再次指出,“下一步,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习主席的谈话表明,今后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金融业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改革、持续创新发展,中国将加快金融市场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习主席的表态将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有助于打消外界疑虑。 


中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化方向稳步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事实上,过去37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走在了其他许多领域的前列,为实体经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今后,金融改革仍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等重点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鼓励互联网金融依托实体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将坚定不移地按照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等。这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金融系统正在按照其精神和要求,加快金融法治建设。不仅全国层面的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点改革,需遵循法治思维,按照法治方式稳步推进改革,而且全国各地的区域性金融改革试点试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也需遵循法治思维,按照法治方式稳步推进。而对各种金融违法欺诈行为,公检法等国家权力机构更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维护了金融业依法规范的运行环境,保护了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然,中国金融法治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还需要不断更新。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将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