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我国经济有望好转,专家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或趋稳

5月4日,广东省银监局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该省银行业运行情况显示,不良贷款率依然处于上升态势。截至一季度末,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62%,同比上升0.32个百分点。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除广东外,目前已经披露一季度银行业运行情况的河南、厦门等省市的不良贷款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一些专家认为,一季度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导致,是经济及银行业转型的必然结果。从目前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可容忍范围内。

多地不良率小幅攀升

通过目前已公开的数据,记者发现,自去年年初开始,广东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便开始“抬头”。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地区不良贷款率环比已连续4个季度增加。

不仅如此,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广东省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幅度也逐渐加大。数据显示,与去年年末相比,一季度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15个百分点,而此前均未突破0.1个百分点。

河南省一季度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根据河南省银监局公布的数据,该省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83%,比年初增加0.12个百分点。而去年,河南省全年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72%左右,且波动幅度不大。

与广东省情况类似,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厦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但环比上升幅度近期有所收窄。今年一季度厦门不良贷款率为0.99%,比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而去年四季度与三季度相比,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06个百分点。

“对于今年年初不良贷款压力加大的情况已有预期,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准备。”某地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谈及具体准备时,福建某大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存在较高风险的行业贷款投放正在陆续撤出。

某业内人士判断,“有预期、有准备,是不良贷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保障”。

早在今年1月,吉林省银监局在总结回顾去年银行业运行形势的同时也判断,2015年吉林省银行业将面临更大的不良贷款防控压力、操作风险防控压力以及流动性风险防控压力等。

对此,吉林省银监局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落实在发展中控制不良、在盘活中降低不良、在处置中消化不良的要求,积极防控不良贷款。

据记者了解,与吉林省相似,多个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防控已有所预判和准备。

警惕金融的“潮水效应”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上升,是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广东某地银行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除此之外,平台贷款风险、“两高一剩”风险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传统因素,依然是导致各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共性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导致不良贷款的个性因素也已经开始出现。比如,今年,工行在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受煤炭价格下跌影响,部分煤炭相关企业出现贷款违约以及其他个别企业不良贷款增加所致;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部分企业贷款违约增加所致。

“虽然风险依然在可控范围内,但仍应警惕金融的‘潮水效应’。”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认为。

所谓金融的“潮水效应”,是指金融风险特别是以不良贷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如同海边的礁石一样,在经济高涨时,它被淹没;在经济退潮时,它将暴露。

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最大的危险可能是财政、金融风险;过去这些在高速增长下掩盖起来的风险有可能随着增长速度的放缓通通暴露出来。

那么金融的“潮水效应”是否会继续?一些专家认为,从整体情况来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在今年二季度达到顶峰。对此,王勇判断,未来不良贷款还将呈现一定程度的温和上升,这符合资产质量正常波动的规律。不过他也提到,虽然短期内有上升趋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缓释,未来不良贷款将趋于稳定。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也认为,展望二季度,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增长有望企稳。王勇表示,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给企业和银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新兴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落地和深化,金融的“潮水效应”的负面影响也会减弱。